羊沙镇:“五个融合”为乡村振兴添油助力
近年来。临潭县羊沙镇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的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,紧紧围绕县委“1335”发展战略,积极推行“五个融合”模式,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添油助力。
融合产业发展新动力。加大特色产业品牌建设,坚持发展多元经济,增强农产品竞争力。从创建产业基地,到农产品加工制作、市场营销体系打造、品牌建设、行业集聚等,形成高效率的“产业链”。按照“合作社(家庭农场)+基地+农户”的发展模式,将现有产业做大做强,把优势产业培育壮大。年内共建立种植基地6个,其中当归种植面积386亩;党参种植面积428亩;高原夏菜种植面积230亩,青稞种植面积260亩;羊肚菌种植面积135亩,蚕豆种植面积900亩,油菜种植面积532亩。通过产业基地辐射带动全镇其他群众种植中药材4985.07亩,油菜1758.77亩,豆类种植面积1195亩。共扶持9家家庭农场,3家合作社完成规范化提升。累计集体经济资金达到641.04万元,分红资金达到53.804万元。
融合乡村建设新活力。抢抓“十四五”规划和乡村振兴发展机遇,以项目建设为支撑,补齐基础短板,在保留村庄原有自然风貌的前提下,打造独具特色的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,提升乡村整体综合实力。年内共实施4处生态文明小康村提升建设项目,羊沙村一二社供排水及道路硬化等重大项目建设。以人居环境提升为重点,累计实施厕所改造934户,今年实施厕所改造164户。发放《羊沙镇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行动倡议书》2000余份,张贴横幅150余条,发动群众3600人次,出动铲车212次,雇佣挖机9台(次),共清运垃圾420吨,疏通河道4.5公里,G248线公路沿线绿化2000多平方米,共拆除私搭乱建、违章建筑10余处,拆除违建总面积达200多平方米。
融合社会治理新模式。依托“8+”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机制,全面扎实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、大起底、大调处活动,认真受理群众来信来访,积极化解矛盾纠纷,做到小事不出村、大事不出镇,全力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。全镇6个行政村1390户5843人进行科学划分,以村小组和实有人口为基数,将全镇划分为31个网格,每个网格配备1名网格指导员、1名网格长、2-3名联户长,及时掌握所在网格和所联系户矛盾纠纷,深入家中认真进行调处,做到了小事不出格、大事不出镇,矛盾不上交,有效将各类矛盾解决在基层,化解在了萌芽状态。年内共排查处理各类信访案件3件,受理率100%、满意率100%,12345政务热线答复27起,满意度达100%。
融合乡风文明新气象。通过深化思想教育、阵地建设、为民服务三大模块,为乡村文明铸魂塑形,推动文明乡风走实走深,全面激发乡风文明新气象。建立健全村民议事会、民主评议会、红白理事会等机制,净化农村社会风气,有效遏制陈规陋习,培育良好家风、淳朴民风、文明乡风。年内,完成2个党群服务中心规范升级,6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、农家书屋规范管理。年内组织开展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、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、党的二十大精神等群众性宣讲活动20余场(次),让党的理论传进万家,提振群众精气神。对农村自办宴席、丧事登记备案34起,到场指导监督34次。深入践行“我为群众办实事”实践活动。通过党支部举旗,党员带头,群众响应,成立6支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,400余名新时代志愿者投身为民服务事业,年内共计办好事、办实事800余件。
融合群众增收新路子。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。促进就业产业,提高工资性收入,通过发展群众参与度高的特色产业,强化职业技术教育与技能培训,在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中推广以工代赈方式,吸纳脱贫劳动力就地就业,用好就业服务政策措施,组织好群众就业。通过采取产业发展、稳岗就业、基地带动、公益性岗位等方式,更好地带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,着力打通群众增收新路子,持续增强群众幸福感、获得感。今年全镇产业基地带动群众160户,带动务工9500人次,发放工资93万元,群众人均增收1500元左右。续聘公益性岗位227名,组织已脱贫、“三类户”劳务输转1173人,就近到辖区项目、G248线务工247人。
供稿 羊沙镇